雲林縣政府新聞參考資料 110.12.09
雲林縣政府今(9)日於口湖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辦理行動主管會報及地方創生成果記者會,由總經理王益豐為一行人導覽園區智能養殖及低碳循環的運用及推動,並分享漁業科技創生的成功經驗;縣長張麗善表示,該園區的智慧科技養殖方式不僅節水,而且省時、省力又省工,結合太陽能儲能系統,不僅減少用電負擔,還可創造再生能源,值得推廣以提升漁民養殖效益。
縣府行動主管會報9日移師口湖 參觀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智慧科技養殖 張縣長指出,因地球暖化影響,南北極冰山融化,導致水位上升、溫度提升,傳統養殖業面臨嚴峻的自然環境挑戰。口湖鄉傳統上以養殖漁業為主,面臨缺水、缺電、缺人、缺土地的四缺現況。智能魚池可解決前述問題,並吸引年輕人返鄉工作,目前口湖台灣鯛已經完成26個智能魚池,是全國唯一通過國際BAP最佳水產養殖規範 (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s, BAP)認證,已成為台灣最大養殖場,並逐步擴大版圖。
張麗善表示,更難能可貴的是,該園區在智能魚池上方搭建太陽能面板,透過系統整合儲存「離峰電」於尖峰時段養殖,平衝用電量以降低用電成本,一天可以產生約4,000度電,完全落實雲林三不三要綠能政策,符合縣府一地兩用、地盡其利的推動綠能原則,成為全台唯一產業、綠能、生態三贏的示範性觀光園區。
縣府行動主管會報移師口湖,參觀台灣鯛智慧科技養殖 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總經理王益豐表示,園區以「智慧養殖與低碳循環」為主軸打造智能魚池,透過IOT感測設備監控養殖魚池,根據水池數據,自動投餌/投藥/給氧/汙水處理等系統,降低養殖漁業的人力支出。智能魚池一池(60坪)的產量可達48,000斤,超過傳統魚池(3,000坪)最多的40,000斤,每3個月即可收成一次;且智能魚池可避免天候因素所造成的漁獲損失,穩定漁獲產量及品質,每池能節省93%用水量(避免超抽地下水),培育出最具競爭力的台灣鯛,帶動地方產業創生效益。
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總經理王益豐為張縣長及縣府一級主管等人導覽園區智能養殖及低碳循環的運用及推動 計畫處長李明岳指出,在110年度雲林縣地方創生的推動過程中,不但融入了雲林創生智庫的建構、產業數位轉型的推動,更在縣府及相關團隊的合作努力下,除了既有地方創生鄉鎮的加值協助,例如口湖台灣鯛、古坑TGC等;另一方面也整合了崙背鄉、虎尾鎮、斗南鎮等地的地方創生,讓雲林的創生地圖更趨完整,進而持續協助地方爭取到更多的資源,今天呈現輔導推動成效,也宣示縣府在地方創生上將繼續努力,協助更多鄉鎮及產業展現實力,被更多人看見。
口湖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在智慧魚池上方設置太陽能面板,符合縣府一地兩用、地盡其利的推動綠能原則。 近年來在縣府團隊的決心與努力下,積極投入「幸福雲林、永續上場」城市發展建設及策略取向,注入永續行動向上成長的不竭動力,共同打造雲林縣成為綠色永續的幸福家園。期許以「低碳永續、健康友善、整合創新、智慧創生、共容共融、服務效率」以六大施政核心落實於執行面,對接SDGs五生架構,促進城市發展,改善環境品質加速實現未來的美麗城市願景。預定12月底在雲林縣立體育館辦理「永續雲林好厝邊暨新政願景展示活動」為期3週,呈現上述施政成果及未來願景,讓縣民看見進步中的雲林。
張縣長說,台灣鯛的「智慧養殖」與「低碳循環」,正是雲林產業的模範,也帶動了口湖當地產業的升級,也是地方創生事業的標竿,讓縣府主管見識到科技導入及低碳永續概念,融入施政作為,相信不久未來定會讓大家看見更不一樣的雲林!